
风湿病在过去又被称为“不死的癌症”,因为极高的复发率,很多人患者终日受苦于疼痛的反复发作,甚者留下不同程度的伤残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,所以也有“患上风湿,非死即残”的说法。其实,就现在的医疗水平而言,只要及早地发现,及时进行规范性的治疗,风湿病患者完全可以如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学习。对于风湿病,早发现、早治疗及其重要;对于这一类的疾病,中医更讲究的是与疾病和平共处。
杨钦河,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,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,在名医大讲堂中带来《中医风湿病经典名方的应用》的临床经验分享沙龙主题分享,特地为师承学员们分享了他诊治风湿病的经验。
名医大讲堂临床沙龙·杨钦河教授剪影
认识痹症与风湿
风湿病,虽然经常提到,但是它和我们常说的糖尿病、高血压不同,它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疾病。现代医学所讲的风湿病,是一种大类型的疾病。这类型的疾病有200多种,不仅会影响关节,还会影响身体的骨骼,肌肉,血管等身体组织,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,病程较长,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。
对此,杨教授提醒学员们,诊断及治疗风湿病均有一定难度,因为风湿病多种多样,不同的风湿类型,血液中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;所以诊断风湿病时应详细地采集病史,进行全面体检和体格检查,特别要注意关节症状,皮肤和粘膜的病变等。 根据风湿病的相关临床表现,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骨关节炎、反应性关节炎、痛风、肩关节周围炎等,都属于中医“痹症”的范围。
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,或以病因命名、或以症状命名、或以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,如风痹、寒痹、风湿、行痹、痛痹、着痹、历节、白虎历节、痛风等,所指的都是痹症。正如《素问·痹论》所说的,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
中医当中狭义的痹病,指的是肢体经络痹,肌肉、筋骨、关节疼痛是它的主要证候特征,这是常见病,发病率甚高,所以治疗起来也颇为棘手。
名医大讲堂临床沙龙·杨钦河教授上课剪影
治疗痹症 中医效著
痹症在中医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远。《内经》当中就已经有关于痹症的较为完善的系统论述了。《医宗必读》对痹病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:分清主次,采用祛风、除湿、散寒治疗,行痹应参以补血,痛痹应参以补火,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。杨教授根据痹症的证治分类,重点为学员们讲解了三个疗效优良的痹症经典名方:桂枝芍药知母汤、黄芪桂枝五物汤和四妙散。
桂枝芍药知母汤
杨教授讲析道,这个出自《金匮要略》的方子能祛风除湿,通阳散寒,兼以清热,对于治疗“诸肢节疼痛,身体尪(wāng)羸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者。”具有十分优良的疗效。
处方:
桂枝 12克 芍药 9克 甘草 6克;
麻黄 12克 生姜 15克 白术 15克;
知母 12克 防风 12克 附子 10克(炮)。
用法:上九味,以水700毫升,煮取210毫升,每次温服70毫升,日三服。
黄芪桂枝五物汤
这个方子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杨教授特别提出:它能够益气温经,和血通痹。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、末梢神经炎、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,属气虚血滞,微感风邪者。
处方:
黄芪9g 桂枝9g 芍药9g,
生姜18g 大枣4枚。
用法:上药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四妙散
这方子是清代张秉成在《成方便读》中所著写的,虽然历史并不久远,但是临床疗效依旧十分显著。这个方子在二妙散(苍术、黄柏)的基础上加入牛膝、薏苡仁而成,是清热燥湿方中的一个代表方剂。
处方:
黄柏、苍术、牛膝、薏苡仁各八两
用法:水泛为丸,每服6—9g,温开水送下。
类风湿患者手部特写
防治风湿,重在控制
虽然风湿在过去令人“闻风丧胆”,甚至被称为“不死的癌症”,但是杨教授强调,风湿病在现代的治疗防护已经有了质的飞跃,切不能讳疾忌医,否则耽误治疗。对许多风湿病的治疗方案,中医虽然并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,但是中医药能够极大地减缓风湿病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。与疾病和平共处,正是中医治病的哲学所在。
不仅仅是中医,近年来西医界已经涌现出众多安全、有效的新型抗风湿药物,也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发展了规范的用药方案,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。绝大部分患者只要不是拖延太久,摒弃那种必须“根治”的思想,风湿病都能得到满意的控制。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一样,只要能稳定控制、不发展、不造成躯体功能损伤,就是治疗的目标。
杨教授表示,希望“不死的癌症”这个套在风湿病头上多年的帽子,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永远甩掉。
名医大讲堂临床沙龙·杨钦河教授与学员合影